12月3日下午,《华尔街日报》抛出了一条重磅消息:
苹果计划将部分生产线转移到亚洲其他地区生产苹果产品,尤其是印度和越南。
与此同时,印度塔塔集团正在加速回归中国,并计划投资900亿美元发展其在中国的制造业。
来得正是时候,意义重大。
摩根大通预计,苹果将从今年年底开始将5%的iPhone14生产转移到印度,到2025年将在印度生产四分之一的iPhone。
这一重大战略转变透露出苹果已经开始在全球寻求更加多元化的供应链。
其实和苹果的动作类似,这两年很多海外巨头公司也在做同样的事情,这让产业链转移这个话题一直很热,而且越来越热。
苹果这些国际巨头变心的背后,有很多值得我们反思和警惕的地方。
苹果的订单确实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有价值的东西除了经济产出,创汇,提供就业,还有电子消费升级,产品竞争带来的技术升级,高端产业集群升级等诸多不可测量的带动作用
但从某种角度来说,苹果更像是一个随时可以被拿走的饭碗,或者是一个可以用可以丢弃的赚钱工具。
现在苹果的供应链转移警示了我们,中国制造还是要扶持自己的品牌,要有自己的先进技术,要在价值更高的高端制造上争夺话语权和议价权。
01苹果的背刺
像硅谷的其他科技公司一样,苹果很早就开始外包生产。
早在20世纪70年代,苹果就将半导体芯片封装技术转移到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亚洲尤其是蒂姆·库克的上任,彻底把苹果全球制造业供应链体系的控制力推到了一个绝对的高度
这种控制带来的利益强大到足以让所有世界顶级商业巨头膜拜有人称之为——苹果的御用技能
苹果以全球最大订单为利器,把全世界的零配件供应商和组装商都捧得要死。
尤其是中国众多零部件供应商和代工组装的富士康2021年,苹果供应链工厂中,中国大陆有383家,占48%
在苹果最辉煌的时候,被称为流水线最强的血汗工厂的苹果代工厂富士康,曾经在中国有超过100万的工人,加班加点生产手机等产品。
但另一方面,在一部苹果手机的利润分配中,苹果拿了近60%,包括中国企业在内的无数原材料供应商的利润也不过20%多一点,而加班为苹果组装手机的中国大陆的人工成本只有1.8%其中大部分来自富士康工厂
另一方面,富士康本身从为苹果生产手机中仅获得2%的利润。
可是,即便如此,苹果还是扼杀了这些供应商和代工厂的命运,按照利益均衡分配让他们随时服从,并在产业链上培养和扶植一些替代品,让他们时刻担心订单被抢,处于价格竞争和内耗的状态这样一来,苹果就获得了最强的供应链生产线,不断榨取最多的利润
这就是业内臭名昭著的2+1政策。
当然,为了掌控产业链的绝对话语权,苹果也有很多其他公司做不到的手段。
看苹果的财报,显示每年有数百亿美元的资本支出,其中超过75%用于精密设备和软件的采购,全部用于供应链企业。
比如富士康工厂的iPhone生产线,将近一半的设备和软件都是苹果提供的无论是权限还是资产年终盘点,都与代工厂无关
同时,EPM,GSM,SQE等重要岗位也由苹果调度员担任,他们可以通过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实时监控从零部件供应商,组装厂到销售渠道的所有数据。
换句话说,代工厂的生产模式,关键设备甚至技术都掌握在苹果手中。
在产业链上的绝对控制权,使得代工企业之间无限牵连,是苹果公司实现超额利润最大化的法宝。
这一招在中国屡试不爽。
可是,作为一家庞大的跨国公司,苹果的野心远不止于此。
伴随着中国制造业成本的上升,一些附加值低,成本敏感的低端制造业正在向印度和东南亚转移,这也是大势所趋。
目前的计划是将中国20%左右的产能转移到印度与此同时,我们正在与组装合作伙伴合作,将iPad和MacBook的部分生产转移到越南
即使印度和越南的供应链极不完善,当地的消费市场也无法和中国相比尽管存在种种问题,但苹果依然决心转移产能
这背后,在日益复杂的宏观环境下,不仅仅是出于成本方的考虑。
对于我们国家来说,这几年确实有很多其他海外巨头离场,这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02高端制造,必须跨越的坎
2006年,世界银行在总结《东亚经济报告》时提出一个概念:
中等收入陷阱。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依靠后发优势很容易完成初步工业化。
但伴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廉价劳动力的优势丧失,却未能完成产业升级,从低利润端向高利润端攀升,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和资本密集型攀升。
这时候下行方向没有穷国的成本优势,上行方向有发达国家的科技优势,就这样尴尬地卡在中间,陷入困境。
总之,产业升级是个坎。
一些国家已经跨越了这一障碍,如韩国,日本和以色列但大多数都跌跌撞撞,比如阿根廷,巴西和其他拉美国家
当然,更有甚者,连糖果都够不到。
产业转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中国大陆接替日本和四小龙,主要从事五金,塑料,服装和玩具等低端制造业90年代还转移了电子零件,然后还有汽车,船舶,机床等需要一定技术含量的行业
但是,再强大的产能,我们也拿不到定价权我们长期处于一亿条牛仔裤换一架波音飞机的两难境地
即使是现在,中国生产了全球近一半的终端产品零部件,但从整体产业链来看,该行业70%以上的市值仍掌握在美国科技公司手中。
与此同时,在亚洲,中国大陆的劳动力成本仅次于韩日新加波,红利期即将消退除了一些护城河很深的行业,低端制造业正在加速向南亚东南亚转移
虽然低端制造业已经不适合中国现状,但第二产业始终是一个国家的核心支柱,是第三产业繁荣的基础。
中国制造业有必要占领高端产业,扩大产品附加值,通过技术升级复制发达国家的发展路线。
最近也叫高端制造。
事实证明,要从先发国家拿到现有的高端制造业是非常困难的。
尤其是先进国家开始打压落后国家的时候,比如通讯,芯片,高端机床,工业软件,先进材料等等。
最近几年来,在这些方面,我们受到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际社会的百般牵制甚至打压,几乎没有停止过。
在科技要素是最具决定性因素的时代,在西方发达国家的技术积累远远领先于我国的情况下,我国要突破他们的技术封锁,实现科技自主自强,实现高端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无疑是非常困难的。
但是再难也要咬紧牙关推动制造业升级,一定要赶超,甚至逐步局部超越。
好在这些年来,在一些新兴或正在兴起的领域,我们已经逐渐占了先机,开始掌握一些话语权如5G,消费电子,新能源发电,高铁,智能汽车等等
这些领域有很多共同特点,都是技术密集型行业通过大量的资本涌入和政策扶持,逐渐沉淀了大量的产业技术专利,形成了足够强大的自主产业集群,最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掌握宝贵的自主权和定价权
虽然还有一些地方不是世界顶尖,但是在很多地方已经足以成为世界老大,甚至弯道超车,可以去海外吃更多的利润。
他们是中国制造业摆脱低端劳动密集型流水线工厂命运的最好例证,他们的饭碗再也不会被海外巨头抢走。
但是目前这样的领域还是太少,360行,国内没有足够多的行业必须掌握定价权。
03尾声
客观地说,全球产业转移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和规律过去几十年至少有过三次大转移,以后肯定还会继续出现
可是,一些产业的转移对一个国家来说并不全是坏事当一个国家能够从之前的全球产业链制造不断升级迭代,完成自身的技术和经济升级,就没有必要再抓着那些低效率低价值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不放
只是现在的国际格局发生了变化,导致新的转移再次大规模出现,在当前复杂的环境下给我们增加了更多的压力而苹果的用心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时间的紧迫
但我相信,虽然我们目前还处于全球制造业梯队的中低端位置,但中国的未来一定是争夺高端制造业的话语权。
在这个过程中,虽然有阵痛,但希望能走在前面。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Copyright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经济财经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2019539号-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