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当代艺术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日前,由上海市普陀区文化馆主办的“AI超感界:混合媒介与人工智能艺术融合展”在上海市普陀区文化馆1F城市创艺空间拉开帷幕。
“AI超感界”一词象征着超越传统感官经验的艺术体验。展览汇聚了15位相关领域艺术家,他们利用混合媒介——结合了绘画、雕塑、装置、影像以及新兴的数字技术、算法模型等——创作出一系列令人耳目一新的艺术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AI作为辅助工具的潜力,更将AI视为合作伙伴,甚至尝试赋予AI独立的艺术家身份,共同创造出具有创新精神和时代特色的艺术作品。
展览分为三个单元:“算法绘画”、“灵境场域”和“声光交互”。在“算法绘画”单元中,艺术家们运用数字技术和AI算法,重塑了绘画的逻辑,推动了视觉艺术的创新。“灵境场域”单元则回应了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关于虚拟现实的创想,探讨了AI作品的“灵韵”和原创性问题。“声光交互”单元通过引入互动性,将观众转变为参与创作者,使艺术作品的展现形态随着观众的动作和声音而变化,实现了艺术参与模式的革新。
4月21日,普陀区文化馆举办以《超越感知:人工智能如何介入当代艺术?》为主题的学术论坛。论坛由展览的学术主持、上海大学文学院院长刘旭光教授主持,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执行院长金江波教授,同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中心主任于幸泽副教授,深圳技术大学胡婧璇副教授,展览策展人于蒙群博士,以及参展艺术家们均从自身角度出发,探讨AI在艺术创作中的多重角色。通过跨学科的对话,讨论在人工智能介入下,艺术创作的新境界以及艺术与技术共生的未来趋势。此外,参展艺术家及论坛嘉宾就人工智能如何影响艺术观念、审美价值等议题进行深入思辨,为当代艺术的发展方向提供多元、前瞻、探索性的见解。
“美学家视角下的新时代人工智能艺术,挑战了我们对美的传统认知。在AI的助力下,艺术是否仍保有人类的自由创造力?”刘旭光表示,“从这次展览中,我们看到了肯定的答案:AI艺术是人类与机器协同创新的结晶,它依然闪耀着美的光芒。”
在刘旭光看来,对于AI作品的所属权,艺术家仍是创作的主导者。“AI为艺术家注入了新的情感,成为创作的催化剂。艺术作品与心灵之间有着一种‘同构’关系,这是人类与外部世界交流的固有方式。”
金江波认为,AI的强大算力超越了物理时空,为人类艺术带来多元化和多样性,使其更能逻辑化地理解和执行人类指令。“当下,AI生成的图像不仅接近人类想象,甚至超越了我们的想象和表达能力,实现了审美和艺术表现的突破,助力塑造新的虚拟世界。因此,我坚信在很长一段时间内,AI无法取代人类,而是在人类合理合规的使用下,协助我们共同维护、管理世界,并塑造新的艺术形式。”
于蒙群表示,在“人工智能+”的全新时代,人工智能不再仅仅是一个科技概念,它已经逐渐渗透到我们的艺术领域。“在策展前期和艺术家们的深入交流后,我们提出了‘AI超感界’的全新概念,通过将人工智能技术与多种艺术形式相结合,不仅展示了AI技术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潜力,也推动了当代艺术与现代科技的跨界融合,塑造出一种全新的艺术形态,助力文化艺术创新发展。”
据悉,“AI超感界:混合媒介与人工智能艺术融合展”将持续至5月11日。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Copyright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经济财经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2019539号-26